爱芜湖网

[芜湖县区] 南陵县霭里村:从“人走出去”到“客涌进来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前天 19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2511078abf0c8a7983c26b759f6c7e86c054a0.jpg

霭里村村貌
202511078abf0c8a7983c26b759f6c7e86c054a0.jpg

赵文静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表演节目

门前溪水流,屋后群山绕,秋日的霭里村在晨雾中苏醒。赵文静推开“伴仓民宿”的窗户,远处的彩虹路蜿蜒向前,将这个小山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。除了经营民宿,她还负责村里的乡村会客厅,今年又注册了芜湖伴仓民宿服务有限公司。赵文静的日常,正是霭里村众多返乡创业者的缩影。
从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,到年收入超200万元;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,到返乡创业热潮涌动,再到如今整村旅游格局已成规模,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正将“绿水青山”的特色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从山里“走”出去
霭里,因云雾霭霭而得名,地处南陵、泾县、青阳三县交界处。村内拥有万亩原始次生林的小格里森林公园,是华东地区保持最好的原始次生林。
“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,村集体经济落后。”霭里村党委书记严胜回忆,村民们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。
2012年,村民自发筹资拓宽优化村庄道路,为发展埋下伏笔。2013年成为转折点。当时村党委依托政策支持和生态资源优势,探索特色发展路径,确立了“打好环境牌,走好产业路,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”的思路。
在党组织引领下,霭里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。健身广场、休闲步道等村民实用设施相继建成,融入乡村旅游元素的彩虹路蜿蜒其间。村民的观念也在转变,从要求“硬化”到追求“绿化”,与发展需求越来越契合。
2015年,村党委牵头成立芜湖市鹿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,首批吸纳10多家农家乐、民宿经营主体抱团发展。随着规模扩大,2020年,芜湖霭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,注册“霭里人家”品牌,统一规范农家乐和民宿发展。“要让游客来了有地方住,更要住得舒心。”严胜说。
把青年“引”回来
2016年,霭里村策划的“村长有约·到霭里过小年”活动成为新的转折点。“那天正在下雪,景色很美,加上当时这类活动少见,现场人山人海,效果非常好。”严胜回忆。
这个场景也打动了当时在外地的赵文静,“在网上看到活动很火爆,内心很震撼,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返乡创业的种子。”
伴随着霭里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以及家中老人需要照顾,2017年,赵文静带着两个孩子回到霭里。起步时,她租赁村里的双溪堂,从事红白喜事操办和团队用餐。2018年,她注册了民宿营业执照,开始经营伴仓民宿。如今,她的民宿年盈利达15万元。
“诚信”是赵文静不变的初心,“待客如亲”是赵文静的经营理念,“从客人进门开始,就要观察他们一举一动的需求。饭后要看哪道菜光盘,哪道菜剩得多,不断改进服务。”
怀着对乡亲们的感恩,从2018年起,每年重阳节或腊八节,她都自费宴请村里70岁以上老人;还在民宿开设“老人助餐点”,补贴老人晚餐费用。“刚回来时,大家帮了我很多,这份情得还。”赵文静说。
如今,赵文静注册了芜湖伴仓民宿服务有限公司,并注册了“乡陵乐”土特产商标,寓意“想您了”。“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,让在外的游子可以品尝家乡的味道,也能为乡亲们做点事。”同时她当选为南陵县人大代表、安徽省妇女代表,并荣获“芜湖市优秀文明旅游民宿管家”等称号。
在党组织引导下,霭里村形成村民自建、房屋流转、土地挂牌、合作共赢四种民宿发展模式,吸引了更多青年返乡。目前,全村农家乐、民宿已发展到30多家,形成集群发展态势。
让文旅“活”起来
“美丽经济”点亮了霭里振兴路。2023年,霭里村入选《2023世界旅游联盟——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》,安徽省仅2个案例入选。
这个小山村何以实现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?“我们注重挖掘传承传统民俗文化,每年举办‘到霭里过小年’‘到霭里庆丰收’两大主题活动。”芜湖霭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王欢介绍,“‘村长有约’节庆活动已成为南陵县最亮眼的节庆活动之一,更是芜湖市乡村旅游的精美名片”。 此外,村里还深挖爱文化、状元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灶文化等特色IP。
霭里是个有故事的地方,这里曾是诗仙李白游历之地、文人罗隐栖身之处。2022年9月,芜湖市第一家农村书房——“自闲书社”在霭里村运营,现有图书1万余册,成为新的文化地标。
针对旅游淡旺季问题,芜湖霭里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拓展培训、团建、研学游等积极引流。“很多人说霭里还差一把‘火’,我却觉得目前的节奏反而能走得更稳更长久。”王欢说。
2024年,霭里村接待旅客6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200万元,农特产品累计销售1200万元。2025年至今,接待旅客4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2500万元,农特产品累计销售800万元。
如今的霭里村,已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全国生态文化村、安徽省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等诸多称号,村集体经济从最初的几万元增长至200万—300万元。
对于未来,赵文静满怀憧憬:“我希望做新时代不一样的新农人,为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价值。”
青山不语,见证着小山村的变迁;溪水长流,诉说着振兴的故事。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山村,正计划升级民宿集群、开发农耕研学课程,联动周边打造“乡村风情带”,让更多游客体验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田园生活。
芜湖日报记者 闫丽婷

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爱芜湖网iwuhu ( 皖ICP备13013383号-2 )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11-10 14:53 , Processed in 0.137278 second(s), 34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5-2023 iwuhu.net. 辰光云统计平台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